市人大|市政协 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邮箱|APP|ENGLISH|繁体中文|无障碍浏览
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7日  来源: 字体:  

  前  言

  “十一五”时期,义县委、县政府引领全县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四大战略”为统领,认真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县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繁荣,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辽宁 “五点一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项目全面铺开建设的五年;是义县打造五个百亿产业集群,构建“一业四品”格局的五年。据此,我们立足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认真把握加快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依据《辽宁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指南》,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发展环境、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改革开放、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科学编制义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义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义县资源优势不断放大,县域资本快速积累,经济总量迅速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五年来,义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围绕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勤勉务实、攻坚克难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3.5亿元增加到2010年73亿元,增加49.5亿元,年均递增25.5%,高于规划目标8.7个百分点。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2﹕18﹕40调整到2010年的21.7﹕51.4﹕26.9,实现规划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4960万元增加到2010年5.27亿元,增加4.774亿元,年均递增60%,超过预期目标4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5年的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亿元,增加63.8亿元,年均递增50.8%,超过预期目标3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5.1亿元增加到2010年14.2亿元,增加9.1亿元,年均递增18.4%,超过预期目标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2.8亿元增加到2010年35亿元,增加32.2亿元,年均递增65.5%,超过预期目标4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58家增加到126家,累计增加了68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096元增加到2010年6100元,增加4004元,年均递增23.8%,超过预期目标1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由2005年41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5650万美元,增加5609万美元,是2005年的140倍,远远高于预期目标。实际出口总额2005年完成1500万美元,2010年完成1200万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域内招商引资由2005年2.3亿元增加到2010年50亿元,增加47.7亿元,年均递增85.1%,超过预期目标65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产业,集中力量加快锦州七里河工业园区、凌北产业园区、高台子医药化工园区、凌岸畜牧养殖加工园区四个园区建设。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的锦州七里河工业园区,完成了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电力电器和健康食品产业,入园企业达到45家,业已成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先导区。凌北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3.6平方公里,落户企业38家,成为精细化工、新型冶金、矿产冶炼产业的集聚地。高台子医药化工园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即将成为义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凌岸畜牧养殖加工区完成了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县重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五年来,累计组织招商引资活动50余次,引进资金93 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0279 万美元。建成、在建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30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5个,五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0个。培育壮大了义兴铁塔、辽宁国大乳业、辽宁生物质能源、天合精细化工、渤大化工、锦州丰安实业、北煤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构建了电力电器、健康食品、新型冶金、精细化工、资源开发与加工五个百亿产业集群的发展框架。在快速推进义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了节能减排各项措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部达到省、市政府提出的主要污染物削减5%的目标。预计到2010年底,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企业5家,过亿元的企业13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4%。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实施“农业富县”战略,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为主要模式,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重点推进育种、蔬菜、林果、畜牧等特色农业,建成了棚菜、育种、旱作农业、畜牧养殖基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区。育种面积达到4万亩,花生面积达到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特色农业成为拉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促进了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十一五”时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5家,涌现出辉山乳业、大成禽业、富民牧业、双双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五年累计投资10亿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4.9万亩,新增水浇地面积29.5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24.3万亩,河道治理面积1.6万亩。新建水源工程3060处,对2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解决14万人、10万头大牲畜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万个,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0.5%,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加快生态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8.1万亩,退耕还林工程3万亩,飞播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6.68万亩,经济林5万亩。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查和土地二次调整任务。完成土地整理4万亩,新造地1.2万亩。耕地保有量67142公顷,基本农田60702公顷,耕地基本保护率达到90%以上。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种养小区补贴等涉农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实现了直补直发。预计“十一五”末农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 ,粮食播种面积121万亩,粮食产量达到8.5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

  (四)旅游商贸产业快速发展

  实施“旅游名县”战略,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打造“辽国佛都、神奇义县”品牌。为扩大义县对外影响力,先后三次成功举办了义县民俗文化(伏羊)节,被命名为中国观赏石之乡,加强了义县赏石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完善了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和筹建工作。围绕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加大了重点景区建设力度,改善了景区环境,扩大了景区规模,提升了景区形象,完善了景区服务功能。五年间,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善了奉国寺、万佛堂等景区建设,使奉国寺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接待游客388.2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645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成功创建了辽宁省旅游强县。

  商贸业快速发展。投资1.8亿元的宜州大酒店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义县政府招待所进行了高标准改造,提升了义县对外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村连锁超市370个。全面实施家电下乡工程,2010年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16万台套,兑现家电和机动车购置直补资金1326.3万元。积极打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融资管理中心、宜州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祥和村镇银行,搭建了银企对接平台,为辉山乳业集团等项目、园区建设和城市道路改造融资近14.5亿元。   开展了“诚信杯”竞赛活动,金融信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进一步显现。

  (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编制完成了义县2010年到2030年城市发展规划。围绕城市规划,积极推进县城南扩北移东进进程,大力度加强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十一五”时期,城市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4.5亿元,增加城镇建筑面积 70.5万平方米。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35平方米。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城市集中供热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等重点建设工程 。拓宽了迎宾路,打通了朱瑞路,改造了振兴路和中兴街,新增城市道路硬化面积3.2万平方米。城市供水率达到100%,园林绿化率达到30%,人均绿地12平方米。全县城乡新铺黑色路面565.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63.56%。新增客运线路28条,新建乡镇客运站10个,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完成了农村电网贷改工程,实现了城乡照明同网同价。五年来,累计投资9516亿元,新建变电所3座,新建高低压线路143.4公里,新增用电量11706万度,确保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用电安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万余户,移动用户达到5万余户,交换机容量达到11万门。固定电话每百人普及率21%,联通移动电话每百人普及率13.67%,宽带每百人普及率4.95%。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5%,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有线电视,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六)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高新技术产值实现10.5亿元,累计申请专利50项,成功申报36项。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两类新三片达到了提高水平。投资1.1亿元新建了义县高级中学。完成 17 个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主体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新建、翻建校舍16万平方米,消灭D级危房4.5万平方米。职教中心列入全国115所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之一。体育锻炼人口数量达到60%。继续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启动,群众性文化工作蓬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果。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启动建立新农合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先后完成了县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病房楼和17家乡镇卫生院建设并投入使用。计划生育率达到99%,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8‰和5‰以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企事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普遍提高,新农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全面提高了城乡低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从“十五”时期的1.7%,提高到现在的6.6%。城市低保由“十五”时期的每月8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月153元。维修改建了3所乡镇敬老院。全口径劳务输出19.2万人次,4.6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加大扶贫投入实施整村扶贫开发,到“十一五”末,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投入6600万元,重点扶持125个贫困村,完成移民扶贫610户,帮助贫困村引进开发生产项目71个,到2010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万人。全县金融业创新发展,2010年存款余额45.1亿元,贷款余额28.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义县经济社会发展。

  (七)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

  进一步深化了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各项业务,窗口直接办结率实现100%。全力维护社会平安稳定,设立了信访接待大厅,信访案件全部得到了妥善处理,强化了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措施。依法扎实推进国企改革,化解债务,盘活存量资产以及对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义县融资中心,解决了发展资金紧缺的矛盾。建立健全了重大决策事项咨询,听证和协商制度,认真听取并采纳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意见和建议,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181件,政协委员提案258件。完善公检法基础设施,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检察院业务用房、法院业务用房、拘留所、乡镇派出所、基层法庭。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制约经济发展因素增多,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二是经济总量不足,牵动作用强的大项目不多,竞争能力较弱;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四是财源建设基础薄弱,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五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对社会发展贡献力不强;六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对集中,维护社会稳定任务依然繁重。以上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通过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将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带来的机遇;二是后金融危机新一轮产业增长点带来的机遇;三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机遇;四是辽宁“五点一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五是省政府重点帮扶义县带来的机遇;六是义县自身扩张的优势与发展带来的机遇。

  (二)挑战制约

  一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后金融危机时代制约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还在增多,发展压力逐步加大;二是县域经济规避市场能力不强,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三是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日趋凸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可持续发展任务更加繁重。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旅游名县”、“和谐兴县”四大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科学发展新模式,做强工业“五个百亿产业集群”,构筑农业“一业四品”发展格局,打造旅游业“辽国佛都、神奇义县”品牌,推进“城市南扩北移东进”进程,不断推动文化繁荣、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把义县建设成为宜居义县、生态义县、和谐义县。

  二、发展原则

  结合义县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坚持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的原则

  (三)坚持集聚化和集约化原则

  (四)坚持面向国内国际扩大开放原则

  (五)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原则

  三、战略定位

  依据“十一五”时期,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义县的区位特点,“十二五”时期,义县经济发展战略定位是:

  ——成为连接辽西辐射蒙东的重要节点城市。

  ——成为辽宁乃至全国精细化工重要生产基地。

  ——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加工腹地。

  ——成为环渤海生态建设和绿色食品加工的重要区域。

  ——成为“京辽通廊”旅游的支点城市。

  四、空间布局

  (一)经济发展布局

  形成“三带、四区、五大产业”经济格局。

  三带:东部经济带,以旅游观光、林果特产、裸地菜、出口菜、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中部经济带,以设施农业、工业、建筑业、现代物流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西部经济带,以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资源开发为重点,发展复合产业。

  四区:七里河工业园区、凌北产业园区、高台子医药化工园区、凌岸畜牧养殖加工园区。

  五大产业:电力电器、健康食品、新型冶金冶炼、精细化工、资源开发与加工。

  (二)城市建设布局

  形成“一轴一带四心七区”的总体空间结构。

  一轴:确定原锦阜公路为城区南北联系重要通道和空间发展主轴;

  一带:确定大凌河为生态走廊、滨水绿带和生态旅游发展带;

  四心:对现有金三角商业中心进行改造和提升,继续承担商业服务职能;在南部结合交通优势形成商贸中心;在大凌河北侧形成行政中心;整合奉国寺和大凌河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中心。

  七区:古城区——结合奉国寺和广胜寺的保护和开发,将以十字街为中心的老城区建设成为古城文化旅游区;老城区——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加强各项设施配套,改善居住环境;南部新城区——以迎宾路为依托向南推进,建设环境优美的南部新城区;北部新城区——大凌河以北利用良好的景观生态资源,构建北部滨水新城区;东部产业区——依托锦阜高速和锦阜公路,形成带状发展的东部产业发展区,为商贸、物流和加工工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凌北工业区——大力建设凌北工业区;铁西工业区——对铁路以西地区进行梳理,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业小区。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义县综合实力达到全省44个县的中等发展水平。

  (二)经济发展目标:

  1、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以上,实现30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2﹕58﹕30。

  2、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150亿元。

  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实现20亿元。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400亿元。累计达到1200亿元。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50亿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

  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实现15000元。

  2、全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8‰和3‰以内。总人口控制在44.8万人以内。

  3、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突破20万人。

  4、五年新增进城务工农民培训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次。     

  (四)生态建设目标:

  1、万元GDP综合能耗低于1.2吨标准煤。

  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3、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9%,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0平方米,县城建成区园林绿化率达到20%以上。

  第三章 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一、推进工业化进程,打造工业经济增长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资源节约和发展低碳产业相结合,注重环境保护和加快经济发展相结合,注重改善民生和发展重点产业相结合,注重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核心竞争力相结合。完善工业园区,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坚持“规划先行、布局合理、产业聚集、循环发展、基础配套”的思路,重点打造锦州七里河工业园区、凌北产业园区、凌岸畜牧养殖加工园区、高台子化学医药园区。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功能突出、配套完善、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聚集产业要素,形成发展高地,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平台。根据园区功能定位,加大上下游企业、相关联企业整合力度,优化园区内外诸要素相互组合,促进产业链密切相关的企业向工业园区聚合,引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把锦州七里河工业园区打造成省级工业园区,凌北产业园区打造成市级工业园区,高台子化学医药园区和凌岸畜牧养殖加工园区打造成县级工业园区,成为义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锦州七里河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十二五”时期,投资22亿元,新建道路30公里,铺设上下水管网66公里,建设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商住及办公设施65万平方米,建年处理垃圾5万吨的垃圾处理厂一座,建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主导产业为电力电器产业和健康食品产业。电力电器产业园,依托锦州义兴铁塔股份公司等12家企业,打造中国北方电力电器产业基地,到2015年,入园企业数量达到150个,实现产值100亿元;健康食品产业园,依托辽宁国大乳业等8家企业,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到2015年,入园企业数量达到120家,实现产值100亿元。

  凌北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8.6平方公里。其中:精细化工园,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依托锦州惠发天合公司,建设国家氟化工基地,到2015年,入园企业数量达到60家,实现产值100亿元;新型冶金园,规划面积6.96平方公里,依托锦州丰安实业公司等现有31家企业,重点建设以硅锰合金为主的铁合金项目,到2015年,入园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实现产值150亿元;矿产冶炼园,规划面积13.64平方公里,依托北煤等企业,开发矿产资源,到2015年,入园企业数量达到80家,实现产值100亿元;凌北新城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依托大凌河整治, “十二五”时期,投资10亿元,新建道路15公里,铺设上下水管网20公里,建设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商住及办公设施20万平方米,建年处理垃圾5万吨的垃圾处理厂一座,建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建设凌北新城区。

  高台子医药化工园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依托锦州锦宏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发展医药化工产业。“十二五”时期,投资1亿元,建设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修路5公里。到2015年,入园企业数量达到50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0亿元。

  凌岸畜牧养殖加工园区:规划面积20.68平方公里,依托锦州大成畜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将义县凌岸畜牧养殖加工园区建设成为辐射东北地区最大的肉鸡繁育加工基地、肉牛繁育加工基地、奶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十二五”时期,投资2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入园企业数量达到20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亿元,营业收入实现20亿元。

  (二)打造五个百亿产业集群

  电力电器产业集群:以锦州义兴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做大做强电力电器产业,发展电力电器产业的上下游产品,形成品种齐全、相互配套、有机拉动的电力电器产业集群。重点推进LED显示屏、热水锅炉制造、发电设备制造、钢化玻璃绝缘子、高压电缆、钢芯铝铰线、太阳能电池、永磁真空断路器等项目。到2015年,落户企业16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上,产值实现150亿元,税收收入达到15亿元。

  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以辽宁辉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县投资18亿元建设良种奶牛养殖基地和年产30万吨液态奶和4万吨奶粉项目为龙头,做强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循环链。重点推进辽宁国大乳业、华茂粮油、大实食品、双双食品、大成禽业、阿拉伯糖、玫瑰精油、佳百瑞树莓等项目。到2015年,全县健康食品产业产值突破120亿元,税收实现7亿元。

  新型冶金冶炼产业集群:以凌北产业园区为依托,做大做强头台、九道岭新型冶金冶炼产业园。依托现有的31家冶炼企业,拉长产业链。重点推进锦州丰安实业等15家企业的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县新型冶金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税收实现15亿元。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锦州惠发天合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氟涂料、复合剂、苯磺酸、无灰分散剂、抗氧剂、氟碳醇等高端产品,培育优势产品。发展中间体的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打造新的增长点,建设全国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基地。重点推进油品添加剂、氟碳醇、氢氟醚等项目。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税收实现10亿元。

  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风能,建成3个30万千瓦级以上大型风场,形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重点建设华能义县风电场,中广核义县风电场,中国风电集团义县风电场,北京天润义县风电场。同时,建设40兆瓦风光联产基地。以九道岭煤业为龙头,整合矿产资源,做大做强萤石、膨润土、石材等产品,由采掘为主向精深加工发展转变。重点推进煤、萤石、膨润土、石材、铁、金、白云岩、重晶石、稀土等项目。到2015年,资源开发及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税收实现18亿元。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投资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税收贡献率高的项目,确保每年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其中超5000万元项目15个以上,超亿元项目15个以上。要按照签约洽谈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包装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达产率。在抓好新上项目的同时,引导和鼓励规模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低成本扩张,壮大生产规模,重点抓好电力金具、义兴铁塔、惠发天合、九道岭煤业、丰安实业、国大乳业、华茂粮油、医药中间体、风力发电、辽能生物质能源、地产开发等项目。打造一批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5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20家、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100家。组建企业集团,“十二五”时期力争有5至10家企业成功上市。在“十二五”时期,预计投资155亿元,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55万千瓦。投资20亿元,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40兆瓦。到2015年,规模企业增加值实现15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亿元,年均递增55%。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要突破400户。

  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产业富民工程

  在稳定耕种面积121万亩、基本农田面积92万亩,保证粮食产量在8亿斤的基础上,按照总体布局规划,围绕优势产业、优势产区和优势产品,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构建“一业四品”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发展龙头企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0个。

  “一业”即大力发展制种业,以东润种业为龙头,按照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采取返租倒包为主的经营形式,规划发展制种面积20万亩,逐步恢复育种大县地位。“四品”:一是以辉山乳业乳品加工项目建设为龙头,形成以“辉山”奶制品为主的健康食品系列品牌。建设15个良种奶牛养殖场及1个乳品加工厂,奶牛饲养规模达到5万头,新建畜牧小区700个。二是以锦州华茂粮油有限公司建设的10万吨花生油项目为龙头,形成以“锦花”花生油为主的粮油产品系列品牌,全县花生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50万亩。三是以设施农业建设为重点,形成以“红馨香”西葫芦为主的绿色蔬菜产品系列品牌。规划棚室面积20万亩,新建标准棚室小区3000个。四是以万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万亩玫瑰园项目建设为龙头,形成以“大马士革”玫瑰精油和树莓、大扁杏等产品为主的林产品系列品牌。到“十二五”期末,玫瑰种植面积2万亩、树莓种植面积2万亩。新增果树面积10万亩,新栽果树550万株,发展果树标准园500个。围绕“一业四品”的发展方向,我们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和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二)劳务增收工程

  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技能培训体系、权益维护体系,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进一步壮大劳务经济。

  建立和完善技能培训体系。短抓农民工技能培训,长抓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积极推广“学校承贷、部门贴息、学生借贷、就业还贷”的做法,解决农民缺少培训资金问题。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职业技术学校建设。

  (三)设施建设工程

  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实行山、水、林、田、路和电力、电信、通讯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完善配套,提升功能,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乡村公路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加强乡村公路养护维修力度,积极组织农民投资投劳。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防洪能力,改善农业灌溉条件,预计在“十二五”时期投入9.8亿元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重点实施7条中小河流和大凌河义县城区段综合治理,使防洪标准达到20年和50年一遇,农村节水灌溉面积要达到10万亩,到“十二五”末期解决15万人和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工业园区供水矛盾。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到“十二五”期末达到133平方公里,继续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0万千瓦。

  加强电力、电视、通信网络和邮政建设。继续加大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城乡用电质量。新建66kv变电站9座,新建主变17个,新增容量190MVA。新建及改造66kv线路85公里,新建改造10kv配电线路80公里,新建及改造10kv配电站8座,新增及改造10kv配电变压器64台。巩固和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预计在“十二五”时期投入4.5亿元,进行电力、电视和通信网络建设和改造,到2015年达到农村用电量提高10%,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通信网络普及率达100%。加强气象、地震信息网络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完善预案体系,科学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建设乡镇邮政网点,邮政业务总量达到3292万元。

  (四)生态保护工程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山青、水秀、民富的生态新农村。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成果。加强防护林工程建设,构建防护林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开展荒山绿化和沙漠化治理。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支持农民建设沼气池,全面推广“种植—沼气—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着力开发干鲜果、森林药材、森林食品、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开发林业产业。预计在“十二五”时期增加林地面积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绿化村屯150个,绿化校园15个。草原沙化治理面积30万亩,草原保护率达到80%以上。

  (五)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工程

  坚持结合实际,突出优势,按照综合型、特色产业型、工业主导型、专业贸易型等模式进行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把引导民营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七里河、九道岭、高台子、大榆树堡、瓦子峪、稍户营子、刘龙台等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继续坚持整村推进,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完善重点村扶贫规划。坚持推进产业扶贫,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组织投放小额贷款,支持贫困户发展致富项目。切实加强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采取补助、贴息等方式每年完成贫困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并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开展贫困人口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科技增收能力。“十二五”时期,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和移民工程,整村推进100个,移民750户。新增水源4000眼,新建人畜饮水井200处。年放扶贫基金小额贷款2000万元,使贫困人口逐步脱贫,走向富裕。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活跃城乡经济

  (一)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

  构建有物流基地、区域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及其他物流设施组成的义县综合物流系统。以锦阜高速和锦阜公路为依托,引入现代物流的规范化管理机制,建设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全面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将企业的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等辅助生产环节分离出来,实现物流管理社会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以锦州港为重要依托,充分发挥港区腹地优势,发展仓储、物流和加工,建设立足区域贸易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同时,依托锦州机场发展航空物流,依托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发展配送物流,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高对腹地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实施农村新网建设工程,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建立起连接城乡、遍布村屯、方便快捷、服务“三农”的网络体系。“十二五”时期发展农资连锁店和日用品连锁店120家,建立和培育高标准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发展重点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2户,培育各类龙头企业5家,建设县级农资配送中心1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1个、烟花配送中心1个,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基地3个,发展连锁经营店和村级综合服务社130个。在全县初步构建起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经营五大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争取覆盖全县80%的乡镇和较大规模的行政村,成为促进全县农业发展和农村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二)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

  完善金三角老城商业街建设,结合城市开发建设,发展城南新区现代商业中心。继续实施和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现代商贸物流格局。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义县地方特色的餐饮、宾馆和娱乐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小吃及传统名牌健康食品。到2015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能达到10%以上。

  (三)创新繁荣金融业

  完善金融机构设置和布局,实现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立起种类齐全、分工清新、定位明确、竞争充分、服务高效的金融组织的构架。到2015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0亿元,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落户我县,形成高度市场化的信贷结构和全过程的金融服务能力。建成中资保险公司、合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预计“十二五”期间人身保险年平均增长15%,财产保险年平均增长16.9%。到2015年,保险业年累计收入2亿元,保险深度为3%,保险密度200元/人。加快担保公司建设步伐,建成比较完善的金融中介体系,金融中介机构种类齐全,业务多元,监管有力。其中,金融会计、法律、评估、证劵投资顾问咨询等高度发达,风险投资中介、信用调查征集、资信评级等新兴金融中介业务迅速发展或基本发育成熟。

  (四)强力开发旅游业

  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辽国佛都、神奇义县”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以“佛教文化游、闾山风情游、化石探幽游”三条旅游精品线,大力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与自然生态游和古生物化石地质游。打造二日游精品线,丰富旅游景区的游乐内容。

  深度开发地质旅游及时尚温泉游,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级地质公园,加快温泉小镇建设。按照“一心三片,众星捧月”进行空间布局。以大奉国寺旅游区所在的县城为中心,形成三大片区,重点打造九大精品旅游区,形成众星捧月格局。通过强化中心,龙头带动、梯次发动,东联西进的生产力空间拓展,推进我县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到“十二五”期末,专业旅行社发展到5家,累计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0亿元。

  四、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努力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化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环境建设为保证,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整体素质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创造科技产业化良好环境。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全县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持。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积极培育和健全各类技术市场,引导和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在信息咨询、项目争取、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服务,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行政监督效能。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二五”时期,新认定中小型科技企业10家。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专利申请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转化,加大科技投入。到“十二五” 末期,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4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5亿元,专利申请量达到50件,科技投入达到上年财政支出的1.3%,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构建以公办园为主、民办园为辅,覆盖全县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网络。加快推进农村中心幼儿园建设。到2015年,使幼儿教师大专学历达到70%,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7%。到2015年建成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

  加快实施“普九”、“两类新三片”规划,达到“双高普九”要求。整合义县教育资源,建设3所高标准初中,整合113所农村完小,建设高标准完小50所。全县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十二五”时期,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加速校舍危房改造和抗震加固工作,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

  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增强办学能力。完善示范性高中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加快普通高中建设,到2015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6700人,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75%以上。

  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加快职教中心建设。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职业中专,职业中专在校生人数达到3000人。力争把义县职教中心办成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建成一所畜牧兽医类中等专业学校。

  “十二五”时期,要加大对特殊群体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我县特殊教育学校(爱心学校)建设,尽早建成爱心学校,使特殊群体受到教育,提高特殊群体素质。

  加大投入,改善教师进修学校硬件设施,配备建设精良的教师队伍,到2015年,把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成为县级教师培训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现代教育技术推广中心为一体的新型的现代化教师进修学校。

  (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到2015年,建立起满足全县人民需求,适应义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乡级卫生院功能,加快村级卫生室建设,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县乡医疗机构使用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医院综合楼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建设水平,建设中医院病房楼,加快村级卫生室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满足城乡人民就医需求。

  (四)繁荣活跃文化体育事业

  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龙头,以社会文化和农村乡镇、村文化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积极带动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到2015年新建2个大型文化广场,新建大型多功能文化馆、多功能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到2015年,每个乡镇建成一座星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县城社区建成5个星级文化活动中心。扶持电影事业发展,建设一座数字化高端影剧院。发展博物馆事业。建设县级专业和特色博物馆、展览馆。加强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城乡居民全民健身公共设施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使全县体育健身活动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0%以上,建设义县群众体育活动中心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巩固和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加强义县门户网站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

  (五)做好就业和社保工作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就业和创业培训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以创建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为目标,建立健全促进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使全县主要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它整体反映城市创业活力、创业效率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成效等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力争向省级创业型城市推进。五年累计就业安置8.8万人,劳务输出3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五年累计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培训1万人,农民工培训1.5万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参加养老保险率达到98%以上。到2015年,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做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到2015年,做到应保尽保。

  (六)加快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以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柱产业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开发本地人才资源为重点,着力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紧紧抓住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人才三大环节,努力打造人才事业平衡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二五”时期,人才增长速度达到6%,全县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占人口比例2.4%。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三个职称级别的结构比例达到20:50:30,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达到25%以上,企业高、中级人才达到3500人。充分发挥再就业培训中心、新型农民培训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的培训功能,全面提高各级各类人才的素质。

  (七)全面做好人口、计生、民政和妇女儿童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合理调整人口布局,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4.8万人以内。全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8%0和3%0以内。继续抓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推进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十二五”时期,义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要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乡(镇)计生服务所80%要达到一级甲等,其余一级乙等,做好对全县农村育龄夫妻节育避孕免费服务工作。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事业的持续发展。依法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八)积极推进和谐义县建设

  切实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水平,努力实现政治安全、社会安全、信访安全、生产安全,大力弘扬“敬业、协作、拼搏、奉献、务实”的义县精神,全面建设和谐义县、平安义县、文明义县、诚信义县。

  坚持依法治县,建设平安义县。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队伍,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弘扬义县精神,建设文明义县。以“争创文明县城、建设文明义县”为主题,大力弘扬义县精神。重视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配套完善青少年活动设施和场所。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科普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建立诚信公平保障,建设诚信义县。建立社会公平保障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加大社会事业项目布局,向农村倾斜。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矸石、粉煤灰、各种矿渣、废水、废气、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重点建设废金属产业园,实施北煤矸石利用工程。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培育起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重点实施好辽能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和钾肥生产项目。

  (二)加强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农田防护林、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推进县城绿化和村屯绿化建设,加强林木管护,努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十二五”时期,实施人工造林40万亩,飞播造林30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推广舍饲半舍饲,发展羊禽结合户200户,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型畜牧产业。

  (三)加强环境保护

  严格按照环境标准和目标,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治污达标率。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农村改厕项目,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十二五”时期,新建户用沼气池1.5万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在“十二五”时期,通过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集中供热工程等项目建设,继续削减二氧化硫总量排放和化学需氧量总量排放。

  六、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一)扩张城市承载力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以“一区、一轴、三带”为核心发展区、以九道岭、大榆树堡、刘龙台、高台子四个中心镇为辐射带动区,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推进由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组成的三级城市道路建设网络,实施好县城新区建设工程。推进县城向东、北扩张和向西延伸。力争到2015年,城区人口规模12万人,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县域城镇化水平实现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构架。

  (二)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旧城改造,完善老城区功能,开发南部新城区和北部新城区,改造义州镇居民危旧平房。完善水、电、气、路基础设施,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贴近义县实际,提升城市内涵,完善污水处理厂辅助设施建设,建设好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供热管网改扩建、县城天燃气供气工程。加快以大凌河堤坝、公共绿地、环城道路为重点的生态林带建设,改造提升公园、广场绿化景观,做美做靓城市。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善城市环境卫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三)完善城市功能

  以城区绿化、市政工程、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扩大集中供热面积,改善城区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县城形象。

  (四)发展房地产业

  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培育、建立、发展和完善房地产体系,健全、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普通商品房、限价商品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到2015年,房地产投资规模为26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房地产开发总量为20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居水平。

  (五)公路建设

  以干线公路运输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依托,加快县级以上公路大中修改造,逐步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出行条件,加强工业园区和旅游线路配套设施建设,使我县交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投入13亿元,新改建及大中修黑色路面307公里,新建公铁立交桥6座。建设旅游路24公里,乡升县263公里。建设农村客运候车亭40个,农村实现200人以上的自然村屯通班车。

  七、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二)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民营资本,参加垄断行业和国企竞争机制。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创业空间,形成全民创业的激励、导向和保障机制。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财政、金融、投资、资源要素价格及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健全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制。

  八、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转变对外贸易方式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十二五”时期,外贸出口总额年增均递增20%以上。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坚持引资引智并重,策划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开展产业集群和主题概念招商。继续做好现有企业与国外企业对接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占用资源少、节能环保的外资项目。“十二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年增均递增40%以上。

  (三)开拓国际市场空间

  进一步扩大日、韩合作,积极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继续扩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合作,积极开拓非洲、拉美、中东、东欧等新兴市场。

  (四)强化扩大对内招商

  依托七里河工业园区、凌北产业园区、凌岸畜牧养殖加工区和高台子工业园区开展对外招商。优化招商结构,提高招商质量。以电力电器、新兴健康食品、精细化工、新型冶金、资源开发及深加工等优势领域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概念招商活动。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合作,重点在地产开发、现代服务业、旅游开发、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拓展合作领域。五年累计到位招商引资额800亿元。

  第四章 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是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要从建立体系、完善机制、分类指导、组织落实、监督检查等方面,形成“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完备的规划体系

  “十二五”规划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总体规划是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发展规划,是编制其他各类规划的依据。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落实,是总体规划在区域上的延伸和细化。县政府组织编制和实施49个专项规划。

  二、形成分类实施机制

  明确任务目标分类,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形成有效的分类实施机制。

  三、强化组织落实

  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规划任务进行分解,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县政府报告。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

  四、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县人大、县政府报告。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2013年,县发改局将组织力量,对“十二五”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上报县政府。经中期评估,若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县政府提出修订方案,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施。

  健全规划调整制度。“十二五”规划实施时期,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重大偏离时,县政府将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第五章 筹划建设的重大项目

  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加快投资增长,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保障。经过认真筛选,初步拟定“十二五”时期规划重点建设项目373个,概算总投资100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98个,投资542亿元;农业项目23个,投资45亿元;社会事业项目7个,投资9亿元;服务业项目16个,投资44亿元;基础设施项目23个,投资180亿元;新能源项目6个,投资180亿元。(具体项目详见附表)。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锦州市人民政府地址:锦州市市府路68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科汇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 辽ICP备0512121号